“七泡有余香”的安溪铁观音,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发源地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近年来延伸拓展茶产业链条,朝着打造中国茶叶集散加工中心和中国茶叶大观园的目标稳步迈进。2024年,全县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总产量6.2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416亿元。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达1443.07亿元,连续10年稳居全国茶叶类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价值榜首,并荣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双世遗”称号,成为茶界的璀璨明珠。
安溪铁观音的成功,不仅源于其独特的“观音韵”和“兰花香”,更得益于产业创新、科技赋能、品牌塑造和市场拓展的协同推进。如今的安溪正以“百茶贸易之都”的格局,构建从种植标准到消费场景的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传统工艺现代化升级
在安溪县湖上乡的历山茶仙茶庄园,一场农业革命正在上演。这片生态茶园,如今已成为科技赋能茶产业的代表之一。“过去茶树病虫防治靠打药,现在靠科技,省钱省力又环保。”安溪历山茶仙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加怀指着茶园里星罗棋布的智能设备介绍。
这套“物联网+智能绿色虫害防治系统”堪称现代茶园管理的“智慧大脑”:杀虫灯、害虫智能性诱系统、诱虫黄板和声光电软杀伤装备构建起立体防控网络,实现对茶叶虫害的针对性防控。“引进智能虫害防治系统后,不仅提高了病虫害的防治效率,还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环境污染,实现了科学、高效、智慧、生态防治,亩均效益提高30%以上。”姚加怀说。
历山茶仙公司的转型是安溪铁观音产业科技升级的缩影。安溪县茶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加勇表示,近年来安溪县聚焦创新驱动,提升茶科技支撑力——持续加强2个国家级茶叶检验检测中心、3个国字号科技平台建设,汇聚政策、人才、科技资源,聚焦绿色种植、智能加工、质量安全等领域攻关;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共建乌龙茶产业研究院、茶产业碳中和研究院等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构建茶产业大数据平台,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
为提升茶科技支撑力,去年1月,安溪县还印发实施“三茶”统筹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措施,进一步推动涉茶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好处,惠及的是全产业链上千千万万的茶企、茶农。”安溪县茶业发展中心主任林清杰介绍,如依托中科星桥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安溪县开展天空地一体化茶园生态种植及全流程监测,建设“智慧茶园”,茶园良种覆盖率、标准化技术覆盖面均达到100%。
这种变革正在激发产业新活力。以八马茶业为例,其自主研发的第六代智能化生产线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效率提升20倍,能耗下降30%。
同时,变革也增强了茶企、茶农的信心。“我们将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攻克茶香素提取技术难题,发展‘芳香经济’。”姚加怀表示,通过科技创新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的需求,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地方名茶到国际名片
6月12日至16日,安溪县组团奔赴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参与“文化润疆·福茶天山行”系列活动。10家安溪品牌茶企及安溪县茶文化艺术中心,以茶为媒,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与产业交融之旅。
这只是安溪铁观音品牌战略的冰山一角。近年来,安溪县持续推进品牌兴茶行动计划,每年组织上百场次的品牌宣传活动,提升安溪铁观音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在国际舞台上,安溪铁观音同样大放异彩。从作为国礼茶、国宾茶多次亮相重大国际外交场合,到2023年走进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和位于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安溪铁观音已然成为一张文化名片。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品牌建设的根基。安溪县深度挖掘安溪铁观音“双世遗”的多元价值,持续开展茶史迹调查工作,系统梳理茶艺、茶道、茶礼、茶俗、茶歌等茶文化元素。同时,启动《安溪茶史》《安溪茶志》编撰工作,梳理茶产业的发展脉络;编排《铁观音》《香望》《古厝听茶》等茶文化主题情景剧,创新茶文化展示传播形式,让古老的茶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
茶企也深谙文化竞争之道,坚持传统工艺非遗传承,创新地域特色表达,注重文化价值转化,使安溪铁观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例如,安溪岐山魏荫名茶有限公司线上打造垂直领域专业直播间,深耕铁观音品类;线下强化文化体验场景建设,将茶山生态、制茶工艺与品鉴礼仪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产品。福建省吴光研茶业有限公司开发“茶文化体验游”“非遗制茶工坊”等文旅项目,让茶文化更好地触达新生代。
“缺乏文化内核的品牌终将昙花一现。”安溪岐山魏荫名茶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月德深知坚守文化传承与产业可持续性平衡的重要性。其公司秉持“区域文化+专业主义”的理念,凸显安溪铁观音的地域特性,将茶文化与在地风土结合,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
目前,安溪县精心打造的品牌矩阵日渐成型——全县地理标志准用企业157家,形成了以“安溪铁观音”公用品牌为核心,众多企业品牌协同发展的品牌族群。全县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16家、市级12家。
构建全渠道营销生态
当前,安溪铁观音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产品到现代消费品的转身。“当前,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茶饮功能延伸至健康养生、社交等场景。”魏月德的这番话,揭示了产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安溪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配套生态。陈加勇告诉记者,安溪县通过发展茶机械、茶包装、茶器具、物流等配套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茶机械方面,成功研发铁观音智能化精加工流水线、闽南乌龙茶智能工厂,茶叶真空包装机、烘干机等占全国80%市场份额;茶包装方面,年销售额约70亿元,茶叶通用包装市场份额占全国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茶物流方面,现有物流快递企业272家,服务网点1000多个,日均处理快递35万件,其中涉茶快递约16万件,实现了全国产茶县中最高的物流效率和最低的物流成本。
“新茶饮和移动消费正在改写行业规则。”闽州浓韵汇茶业技术总监王清海指出。面对变革,安溪茶企探索出多元发展路径:吴光研茶业通过“精品战略+渠道下沉”的创新模式,将300亩茶园转化为体验式消费场景,并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原料成本降低15%、产品溢价提升25%;福建省闽州浓韵汇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开发非遗工艺限定款等,以文化赋能提升产品溢价。
安溪也构建了庞大的茶叶营销网络,县内外茶业营销人员达30万人,在全国开设6万多家茶店,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茶叶供应链基地和重要的茶叶集散加工中心。此外,还积极拥抱电商浪潮,茶叶电商销售额达125亿元。
安溪将茶产业与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创新“现代农业+文旅”发展模式,率先发展茶庄园业态,建成41座特色鲜明的茶庄园。以湖上乡为例,该乡依托“第二批避暑福地”称号,引入历山茶园综合体、雪山听泉康养等项目,游客可体验采茶制茶、茶园摄影、茶膳品尝;挖掘明代五阆山茶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茶源”的历史,为湖上茶注入“一带一路”文化基因,助推“湖上好茶”加快打开国际市场的“茶香通道”。
通过构建“智能制造+数字营销+文旅融合”的三维生态,安溪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海丝茶源茶旅胜地”“三铁三世遗乐享茶香生活”“云端踏青香约茶园”之旅等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超906.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7.08亿元,其中茶文旅收入占近一半体量,茶旅融合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杜德配资-配资门户网-线上配资股票-配资优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