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
这话在古代几乎是每个皇帝身边的重臣,都谨记在心的“真理”。
怕帝王怀疑,怕帝王发怒,更怕帝王一声令下就“株连九族”。
但问题来了,影视剧里演了那么多诛九族的场景, 怎么被判罚的人都那么“听话”?
历史上,那些承受“雷霆之怒”的家族中,为何没人想过逃跑?
如果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稍微思索一番,就能明白,其实选择逃跑的人才是真的蠢......
展开剩余92%插翅难飞
现代人普遍认为的“逃跑”都是可以“轻装上阵”,做到人不知鬼不觉地“潜藏”。
可放在古代,这种想法可就太天真了。
且不说一旦被判灭九族,牵连到的人有多少,就是加在身上的枷锁,都能把一个人“拖死”。
在“诛九族”的诏令下达的那一刻,几乎被包含在内的“犯人”们就都会被套上刑具。
这些木枷重达几十斤,碰到下雨天重量还会直接加倍,压得人的脖子都直不起来。
戴着这样的刑具想逃跑,可以说是比登天还难。
而就算侥幸在被套上刑具前逃了,前路也依然没有“光明”,全是“障碍”。
要知道,古代可是没有地铁、公交的,人们出行用得最多的,还是自己的双腿。
想要逃避刑罚,可以,最直接的想法肯定是跑得越远越好。
不过古代地广人稀,按理说供“逃犯”选择的地方应该很多才对。
毕竟古代光是流放的刑罚都动辄就是两三千里。
可难就难在,光靠两条腿想跑出去,没等到地方前,人估计就已经被活活累死了。
更何况,皇帝通常都会在下达诛九族的命令后盯紧刑犯,只要有人跑就会立即发出通缉令。
这张画有人像的白纸就会成为逃犯一生都躲不开的“夺命符”。'
更狠的是,通缉令往往会伴随足够吸引人的赏金以及“知情不报”的“连坐处罚”。
要钱还是要命?这恐怕根本无需犹豫。
所以即便跑出去了,身边也时时刻刻都充斥着“人形监控”,还是插翅难飞。
可能又有人会想,既然通缉令是给人看的,那逃到一个没人的地方不就好了?
这就不得不说下古代堪比“地狱模式”的地形了。
除了已经被开发成居住区的城镇,古代所谓的“无人之地”,基本就只剩下深山老林。
又或者是沙漠、雪山,无论哪种环境,既然没人去就说明压根人去了就活不成。
这些地方不仅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还要面临隐藏在黑暗中的“野兽危机”。
出行靠腿、连坐制度“诛心”、地形又“索命”,三座大山压顶,逃跑成功率约等于零。
换句话说,直接接受处刑还能少点儿煎熬,跑了反而要在艰难求存的同时依旧是死路一条。
那古代难道就真的没有过逃跑的先例吗?所谓的“诛九族”又到底“祸害”过多少人?
名存实亡
可能很多人都难以置信,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株连九族”事件,实际上仅有过两起。
听着恐怖瘆人的“最狠刑罚”,到了后来,其实基本是“名存实亡”的状态。
唯一明确载入正史的“诛九族”,发生在隋朝时期。
隋炀帝大业九年,司徒杨素之子杨玄感趁隋炀帝远征高句丽时,在黎阳起兵造反,意图推翻隋朝统治。
然而因兵力不足杨玄感最终兵败,为了逃避酷刑,他甚至要求弟弟杨积善杀死自己。
但隋炀帝哪肯这么容易就“放过”这个藐视皇权的人?
为了震慑天下,隋炀帝下令对杨玄感“罪及九族”。
据史书记载,这九族具体包含的,是杨玄感的“父族四系、母族三系以及妻族两系”。
最终杨玄感的直系亲属、已经出嫁的姑母、姐妹,他的外祖父母、姨母一家;
乃至他的岳父、岳母家族,都无一人幸免。
如何能说隋炀帝不狠?几十上百号人,就这么着,都落了个或分尸示众或悬挂首级的下场。
因为足够“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后来提及“株连九族”,大多都以这九族为准了。
而另一个“倒霉蛋”,甚至被传“诛十族”的人,则是明朝的方孝孺。
明建文四年,燕王朱棣“靖难”攻入南京后,命大儒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
可方孝孺誓死忠于建文帝,当庭写下“燕贼篡位”四字,并怒斥朱棣。
朱棣于是威胁要诛他九族,谁知这人竟大喊“就是诛我十族又能奈我何!”
求什么给什么,朱棣当即就真的下令诛了方孝孺“十族”。
但这里存有些争议,虽然民间传闻方孝孺被诛了九族以及门生,但正史记载中却并非如此。
《明史》里有言,当时朱棣仅“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即灭了父系一族。
而据《立斋闲录》统计,被株连者共847人,均为方氏父系族人,未涉及母族、妻族或门生。
至于方孝孺本人,则被凌迟处死,他的学生廖镛兄弟因收尸被追加杀害,但也不算“第十族”。
如此说来,到了方孝孺这里,“诛九族”其实就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九族”了。
再往后,直接就到秦朝“荆轲刺秦”了,《史记》记载“诛荆轲七族”,也有书记载“诛九族”。
但具体的范围就无从考证了,而且秦汉时期的“七族、九族”根本没有明确的定义。
现在电视剧里演的皇帝动不动就要“诛九族”,其实多少都含有夸张的成分。
真要说起来,古代统治者更多是把“诛九族”当成一种震慑手段。
只有针对谋反、弑君等大罪时,皇帝才会搬出这条“严刑”,但实际操作起来相当受限。
一个世家大族牵连的人口随随便便就能上百,真要悉数绞杀,执行者都得双腿发软。
再者说了,统治者要的也不是“族灭”,而是百姓臣子对皇权的敬畏。
要是为了一时之快,背负个“暴君”的骂名,那未免太得不偿失。
结语
从商鞅“连坐制”到清末废除族刑,株连的核心逻辑始终是以家族为人质捆绑个体行为。
当“一人犯罪”与“全族存亡”被绑定时,反抗皇权的代价便高到无法承受。
这才是帝王们真正想植入人心的恐惧。
幸好,社会文明早已飞速发展,法律早已凌驾于人权之上。
发布于:河南省杜德配资-配资门户网-线上配资股票-配资优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