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01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唐·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禅境空明,言语道断,只有内心领悟的喜悦,精神才能充盈满足。柳宗元读经入定,超越文字束缚,直达清净本心。真正的禅悦,根本不用向外言说,它如静水深流,滋养着灵魂的安宁与富足。
02
自惭无物堪酬对,只把禅心伴月明。
——宋·释云岫《夏夜》
面对天地浩渺,自感无物可回赠,只有一个人以澄澈禅心,生发出无限的禅意。僧人谦卑,深知身外无长物,但是此清净心光可映月华。心月相照,就是不言而喻的酬答,是天地间最纯净的交流。
图片
03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唐·柳宗元《巽公院五咏·禅堂》
山花悄然飘落禅房,幽室之中端坐着忘却尘虑之人。花落无声,客心忘机,内外一片天然寂静。心无挂碍,才能安享这份落花幽户的闲适与超脱。
04
禅心默默三渊静,幽谷清风淡相应。
——宋·黄庭坚《听崇德君鼓琴》
禅心深沉如渊,寂静无声;恰似幽谷中的清风,澹泊自然,与琴韵相应和。听琴入境,心与境合。渊默之心,如深潭不起波澜;谷应之风,似琴音不着痕迹。内外俱寂,才能显得禅心之澄澈空明。
图片
05
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
——唐·黄檗希运《无题》
虽有一双不惹俗务的“无事手”,却非独善其身,而是用以践行慈悲,济度世间。禅者超然,并非冷漠。真正的解脱自在,在于以无缚之心,行无碍之善,做世间的慈航。
06
一点灵光随落日,万端尘事付浮云。
——宋·净圆《望江南》
心性中那点灵明慧光,如落日般内敛沉潜;而世间万千纷扰俗务,尽数托付与浮云消散。日暮观心,灵光独耀。净圆和尚看破红尘,不为俗务所羁。落日象征内省,浮云喻指尘劳,放下即得自在。
图片
07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宋·苏轼《和子由四首·送春》
春日繁华如芍药樱桃,终将凋零扫尽;人生也是如此,鬓发渐白,可以于禅榻之上,与物共忘机心。苏轼借暮春景象,道出盛衰无常之理。看破色相空幻,在禅榻静坐中,身心俱忘,超然于物外与流年。
08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唐·杜牧《题禅院》
如今鬓发已白,安坐禅榻之旁,看茶烟袅袅,在飘落的花瓣与微风中轻轻升腾。诗人于晚景中归于禅院清寂。茶烟、落花、微风,交织出空灵淡远的意境。鬓丝禅榻,是岁月痕迹,亦是超然物外的见证。
图片
09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
——唐·卢纶《宿澄上人院》
一旦悟得心性归依之所,则天下无山不可登,无路不可通。卢纶赞上人境界。关键在于彻悟本心。心性明澈,则万法通达,山河大地都是归途,一切险阻皆成坦途,所谓“心无障碍,如虚空故”。
10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宋·道潜《口占绝句》
禅心已如沾泥的柳絮,沉静安稳,不再追随轻狂的春风上下飘舞。道潜以絮喻心,生动贴切。沾泥絮,喻情根断尽,妄念不起。任它春风如何撩拨,我心寂然不动,安住本分。
图片
11
扫地焚香伴老仙,人胜连环玉。
——宋·洪咨夔《卜算子·芍药打团红》
每日洒扫庭除,焚香静坐,陪伴着如老仙般的高僧;这般清修生活,心境之纯净美好,远胜于环佩相叩的玲珑美玉。扫地焚香是日常功课,也算是降伏其心的法门。心地的无瑕,胜过世间珍宝。
12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唐·刘商《酬问师》
禅心所证境界,如虚空般广大无垠,无处可着;又似琉璃般明澈纯净,内外洞然。这般诗境几人能达?而真正的禅心,其妙处又超越了诗的言语所能描绘。
图片
13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魏晋·陶渊明《形影神三首》
将生命全然托付于自然大化(造化)之流,顺其自然,既不因生而狂喜,也不为死而恐惧。陶渊明深悟老庄与玄理。融入宇宙洪流,与道同行。生死祸福,也是大化运行的一部分,所以能处之泰然,心境平和如古井无波。
14
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唐·高适《赴彭州山行之作》
山中鸟鸣婉转,足以令人驻足聆听,忘却行程;林间景色清幽,能够涤荡尘虑,使人泯除机心。天籁之音,自然之色,具有净化心灵的力量。鸟鸣驻马,见其悦耳;林色忘机,显其静心。
图片
15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唐·温庭筠《宿云际寺》
高阁之上,清香弥漫,营造出静谧之境;夜堂之中,稀疏的磬声悠扬,唤起人内在的禅心。夜宿禅寺,香为鼻观,磬为耳根,处处都是引渡之媒。在清幽的静境中,闻香听磬,禅心自然萌发、澄明。
16
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
——唐·李嘉祐《题道虔上人竹房》
在婆娑竹影的闲静中,诗情与禅意和谐共生;任凭尘世如流水般喧嚣奔涌,向人间而去。诗人赞上人境界。竹象征清虚高节,是诗禅共生的最佳载体。心如果如竹般闲定,自能超然物外,笑看人间流水。
图片
17
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
——唐·杜荀鹤《夏日题悟空上人院》
安住禅定,并非一定要在山水胜境;只要能够熄灭内心的躁动之火,当下便得清凉自在。心净则国土净。外在环境非决定性因素。降伏心火,即是真修行,即得大自在、大清凉。
18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唐·鸟窠《无题》
何必再费心探究这纷繁的俗世之事呢?要知道,整个浮生不过是一场大梦罢了。一语道破同,人生如梦幻泡影的本质。既然知道一切是梦,梦中悲欢得失,便不必过于执着挂怀。
图片
19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宋·德诚《拨棹歌·其一》
只要内心智慧的光明如同十五的满月般圆满皎洁、朗照无碍,那么即使身处在家俗世,其心境之清净悠闲,甚至胜过形式上的出家。德诚禅师打破形式藩篱。修行重在心性觉悟。只要心光圆满,无处不是道场,在家也是修行。
20
观水通禅意,闻香去染心。
——明·姚道衍《晚过狮子林》
静观流水,可以领悟流动不居、随物赋形的禅机妙理;闻嗅寺院的清香,能够去除尘俗的染污,使心灵恢复清净。姚道衍游园所悟,流水是动态的无常观,香是洁净的象征。通过眼观鼻嗅,触境明心,涤除尘虑。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杜德配资-配资门户网-线上配资股票-配资优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